
在本文中,精科睿分享了一個使用PIC單片機開發的被動紅外(PIR)傳感器模塊的報警器。在這個方案中,我們使用PIC12F635單片機進行開發,持續監控傳感器模塊的輸出,并在其激活時打開蜂鳴器。
被動紅外(PIR)報警器方案的原理
某些半導體材料具有暴露于熱紅外輻射時會產生表面電荷的特性。這種現象稱為熱電。被動紅外(PIR)傳感器模塊的工作原理相同。人體以紅外線輻射的形式輻射熱量,最大約為9.4微米。人體的存在會導致熱釋電傳感器感應到的周圍環境的IR輪廓發生突然變化。PIR傳感器模塊在板上具有儀表電路,該儀表電路將該信號放大到適當的電壓電平以指示運動的檢測。
PIR傳感器需要大約10到60秒的初始穩定時間才能正常運行。在這段時間內,傳感器要熟悉周圍的環境,并應避免其視野內的任何運動。PIR傳感器的典型范圍為6米,其設計旨在適應緩慢變化的條件,例如隨著時間的流逝,周圍溫度分布的逐漸變化。但是,傳感器會響應任何輪廓的突然變化(例如,人體運動)。這就是為什么不應將PIR傳感器模塊放置在加熱器,交流電源插座或任何會在周圍環境中產生快速變化的地方的原因。
PIR傳感器模塊通常具有3針連接:Vcc,輸出和接地。引腳排列可能會有所不同,因此我建議查看制造商的數據表以確認引腳。有時候,他們確實在板上靠近引腳的地方有標簽。我所擁有的一個可以做到,它可以通過5-12V電源供電,因為它具有自己的穩壓器。當檢測到運動時,輸出變高。
此外,它還有3針跳線選擇,可用于單觸發或連續觸發輸出模式。這兩個位置帶有標簽H和L。當跳線位于H位置時,當反復重新觸發傳感器時,輸出將保持高電平。在位置L,每次觸發傳感器,輸出就變高和變低。因此,在此模式下,連續運動將產生重復的高/低脈沖。傳感器模塊的前部具有菲涅耳透鏡,可將紅外光聚焦到傳感器元件上。